j9九游会官方网站

新闻动态
76年前的今天,国共合作开始修复黄河,5万人这样堵住花园口_工程_水流_石头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78

抗战胜利后,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极为艰巨的工程任务,那就是修复黄河。

1938年6月,在国民党军队的决策下,黄河大堤在郑州花园口被炸毁,成功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南下。但这一举措同时也导致了豫皖苏44个县遭遇严重的黄泛灾害,约有90万无辜百姓在这场洪水中丧生。

随着抗战的胜利,国民政府立即着手修复花园口的决口,计划引导黄河回到原有的河道。曾经断流八年的黄河河床、堤坝,以及长年在此耕作的40万农民,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与挑战。这一宏大的工程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,还牵涉到数百万人的生计和未来。

为了避免修复工作带来新的灾难,经过多轮谈判,国共双方最终在1946年5月18日达成了重要的《南京协议》,并决定合作修复决口下游的河堤,同时堵住决口。从此,黄河复归故道,修复工作进入了加速阶段。

展开剩余78%

这一浩大工程,从1946年2月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的成立,到1947年3月15日决口完全合龙,历时超过一年。根据史料记载,整个修复过程分为三次实施,每次都面临不同的挑战。

首先,工程开始时面临的主要难题是:决口宽达1.4公里,其中河槽宽约460米,浅滩则延伸至1公里。1945年冬季,决口水流流量已达到746立方米每秒。此外,由于长年涨水的原因,原有的故道河床逐渐被淤塞,导致河床在短短几年内上升了超过2米。而决口上游的河床已经被水流侵蚀,深度达到了2米以上。换句话说,要想让水流重新回到故道,不仅需要堵住1.4公里宽的决口,还得将水面抬高近4米,才能让水流顺利进入低洼的故道。

面对这样的巨大挑战,国内外的水利专家经过细致的研究后,提出了堵口的总体方案:在河面上打桩、架设桥梁、铺设铁轨,用火车不断往河里倒入大量石头,填平决口,逐步抬升水面,引水入故道。工程必须在枯水期进行,以避免水流过急造成二次灾害。

1946年3月1日,工程的第一批工人正式到达现场。经过组织协调,1826名来自各地的工人就位,其中多数是来自黄泛区的灾民。这些工人得到了以工代赈的机会,不仅获得了工资,而且吃的是“洋面”,因此大家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涨。到4月时,现场的劳动力已迅速增加到12183人。

工程的实施依照国外专家的建议,首先在决口两侧打桩,然后在桩之间填充石头,逐步把决口堵住。而为了运输大量的石料,黄河大堤上特意铺设了专用铁路。火车不断从外地运来石头,并通过吊车将石头装进大铁笼,吊起后投放到水中。这样的作业每天都在重复进行,直到汛期到来。

然而,随着汛期的到来,黄河水位猛涨,急流冲走了大量已建好的桥桩,导致工程陷入失败。9月汛期结束后,施工人员重新恢复了工程,开始了第二次堵口。

此次堵口采取了更为传统的中国方法——柳辊法。即使用大量圆柱形的柳枝捆绑成辊状,中间夹入稻草、秸秆和石头,用来挡住水流。同时,结合了国外打桩法,两种方法相辅相成,效果良好。具体做法是:在西坝边打桩,边填石头,以加固桥桩;在东坝则用柳辊逐步填充,以让水流更多地从东坝经过,保护桥桩的稳定。在决口上游,工人们还用连体大方船建起了浮桥,并在浮桥上不断投放柳辊来稳固河底。多管齐下,经过长时间的昼夜不息的努力,桥桩得以修复并进一步加固。

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,火车上铺设了铁轨,使得更多的石头通过铁路被运送到河口。通过填石、抬升水面,水流渐渐恢复向故道流动的趋势。

进入1947年1月下旬,第三轮施工如期展开。这一阶段的工作因突如其来的冰凌灾害而受到阻碍。黄河的水面上漂浮着大量的冰块,冰凌使得原本已经修复的桥桩再次被冲毁。工程不得不暂停,直到凌汛过去后才继续。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,第三轮工程进展较快。工人们围绕被冲毁的石坝,使用大量的石头和柳枝加固堤坝,填充水流的空隙。

为了避免春汛的再次爆发,地方政府还特意增加了工人的数量,现场人员密集如蚁,协作精神空前。各种工具、石料、柳枝和秸秆等都被合理调配,推动着工程的顺利进行。最终,在全体工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,决口终于在3月15日完全合龙。

根据历史记载,这项庞大的工程一共进行了三轮施工,历时一年多,参与人数达到数万。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表明,这项工程的土方工程量达到了230万立方米,使用了20万立方米的石头、购买了1亿斤柳枝、3800万斤秸秆、以及超过20万根木桩等各类材料。整个工程的成本相当高,甚至有人戏言:“堵黄河口,简直就是把钞票往河里扔。”

发布于:天津市